吉加·维尔托夫在1916年作为未来派的音乐家时曾创立了一个"听觉实验室",把留声机录下来的声响加以剪辑,创作出一种无乐谱的"具体音乐"。1918年,维尔托夫成为苏维埃最早新闻纪录片《电影新闻周报》的编辑和剪辑师。随后他通过新闻片的剪辑,制作了最早的历史长片《内战史》,还导演了几部纪录片,创办了一种不定期发行的杂志片,采用《真理报》的报名,起名为《电影真理报》。
从1920年起,这位理论家就宣传"电影眼睛"的优越性。他把场面调度、电影剧本、演员、摄影棚等称之为资产阶级的发明物,统统加以排斥,而主张只用"实况拍摄"的方法,即拍摄纪录片或新闻片的方法。1923年后,维尔托夫和他的兄弟--摄影师米哈依·考夫曼一起鼓吹用不为被摄者所觉察的方法拍摄"生活即景"。在"电影眼睛派"看来,电影艺术只存在于解说词(通过片内字幕)与蒙太奇之中。电影创作者的个性表现在纪录资料的选择、并列、新的时间空间的创造,以及作为理论家的维尔托夫想从中建立科学法则的一切创作方法。
这种显然过偏的理论,首先在苏联、以后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促使人们注意蒙太奇的重要性,必须把人在其社会环境和他的生活中拍下来;它给予纪录电影以极大的推动,并为电影创造了一些新的样式。
但这种理论在实践上却遇到一些不能克服的困难。人们的眼睛可以经常没有多大困难地"抓住生活的即景",可是摄影机却是一种笨拙的机器,需要严格的照明条件,因此拍下来的景物很可能使人失望。维尔托夫和他的兄弟考夫曼,固然能够不很困难地拍摄一些常见的实况,如各种典礼、演说、集会、游行示威、运动会等等;或者某些个别的情况,如一些儿童们聚精会神地看戏而不注意摄影师的情景。可是当他们想表现情感甚或劳动时,摄影机就不可能发挥人的眼睛的作用。例如,为了要把一家人在墓前哭泣的情形拍成影片,那就需要躲在树林里用拍摄野兽片所用的那种望远镜镜头来拍摄。而这种技术的运用范围却必然有限。要想真正实现所谓"电影的眼睛",势必需要发明一种和人的眼睛一样敏感、灵活的摄影机的眼睛(和耳朵)。这种预想到1960年在人们称为"真实电影"中才变成现实。但"真实电影"这个名词在1940年前并未被维尔托夫用来表示一种理论的意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