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子遇仙记》是卓别林拍摄的第一部长片,对一个喜剧演员来说,这是一种颇不易拍好的影片。影片叙述玻璃安装匠夏尔洛收养了一个被未婚而生子的姑娘(爱德娜·潘维安丝饰)所遗弃的儿童。但一个讨厌的慈善机关又把儿童从夏尔洛手中抢去,最后由于偶然的机会,儿童终于回到他母亲的怀抱。故事有些类似闹剧,某些表现手法显得有些天真(如照耀在年轻母亲背后的圆光,或象征她的痛苦的基督形象的倏忽出现)。这部影片由于有杰出的童星贾克·柯根的演出,使卓别林得以充分发挥他的悲剧演员的才能。他在描写贫民区和他们的悲剧上,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在描写天堂的美梦上,则是一个抒情诗人,因为在那场戏里,他让顽童、警察甚至街上的野狗都戴上用鹅毛做的翅膀飞上了天。
卓别林在这部影片以后,又回到拍摄短片的道路,摄制了《有闲阶级》、《发工资的日子》和《朝圣者》三部短片。最后这部影片具有伟大杰作所具有的那种典型的完美性,而且含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哑剧,即大卫和柯利阿斯传道的情景。但这部象莫里哀喜剧《伪君子》新版的影片,在美国却遭到恶意的攻击。
卓别林为了忠实地拍摄戏剧性的喜剧起见--这是他发展途中的一个阶段--在《巴黎一妇人》中不再自己担任角色。这部影片的剧本是卓别林为他的搭档爱德娜·潘维安丝编写的,并由他担任导演。影片描写一个最初被一个艺术家爱上、以后又被遗弃掉的少女,变成了某富翁的情妇。这个少女后来又遇到了她以前的那个情人,但一个误会又把他们拆散,艺术家因此自杀身死。
这部影片在无声电影对心理描写还很幼稚的时代,对环境和人物性格作了深刻的分析。卓别林通过这部影片,证明电影具有和小说、戏剧一样丰富的表现能力。他这种作法以后迄未为普多夫金和德莱叶所忘记。同"室内剧"侧重演技、极端简化情节和系统地应用一些幼稚的象征的作法相反,卓别林只在不妨碍一般人能够理解的情况下,才展示他的艺术,应用暗示或省略的手法。例如影片在表现女主角被遗弃时,用了车窗玻璃上掠过的闪闪灯光,来表示列车已经开走,而人们在片中始终没有看到列车。以后在描写女主人公和以前的情人又重叙旧好时,影片只表现女主人公在她房里拉开一个抽屉,从抽屉里掉出一条男人用的衬衣领子,就足以说明了女主人公的新生活情况。
这些省略的手法,是瑞典或德国的导演、甚至是路易·费雅德早已用过的①。但在《巴黎一妇人》中,这种朴素的省略手法,却成了以后的一种典型。
①费雅德在他的分集片《巴拉巴斯》中表现执行死刑的场面时,片中并未出现断头台,观众是通过看到这一情景的人们的面部表情来领会死刑的执行的。
卓别林以夏尔洛的姿态又在《淘金记》中出现。这部影片是一部具有隐喻意义的经典作品,是卓别林在无声电影时代摄制的许多杰作中最完美的一部。片中有两个精彩的段落。一个段落是描写夏尔洛在圣诞节夜晚,坐在摆满酒菜的餐桌前面,痴情地等待着他的情人光临,为了排遣他的郁闷,他拿起一对叉子叉上两块面包,表演了那个有名的"面包舞"。另一个段落描写饿得没有办法的夏尔洛被他的朋友看做是一只母鸡。他啃着他的皮鞋,把鞋带当作面条一样吃进去,把鞋钉象骨头那样来吮吸。任何一部夏尔洛影片都没有《淘金记》这部影片那样赚钱。但是清教徒的宗教团体却借口片中离婚诉讼有伤风化,对这位伟大的人物立即展开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攻击。卓别林险些因此象胖明星罗斯柯·亚布克尔那样被赶出好莱坞。幸而他过去的成功替他积累了一些钱,使他能够顶住这种攻击,继续摄制影片。他自己投资摄制每一部新片,都把自己的命运放在这种赌注上。继《淘金记》后三年拍成的《马戏团》,还不是他最好的一部影片;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那个场景是一个隐喻,表现夏尔洛在一条拉紧的绳索上行走,受到一群凶恶的小猴子的围攻。在这部影片里,除了滑稽、悲哀和伤感之外,在卓别林身上又出现了苦涩这个新的因素。这种苦涩此后成了卓别林永有的特色。
这时和卓别林进行竞争但演技远不及卓别林的喜剧演员还有:哈洛德·劳埃德①、勃斯特·基顿、哈莱·朗东等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