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影片并不是一种新鲜的事物。远在1899年,电影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已经能够发出一些声音。卢米埃尔、梅里爱以及其他一些人曾经天真地利用在银幕后面说话的办法,使得电影带有声音。1900年以前,百代曾经举行过几次歌唱片的放映会,同时,巴隆和劳斯特则设计了一种巧妙的声画同步方法。
在20世纪开始的第10年代里,法国亨利·约利和高蒙的努力已经有了成就。同时爱迪生和阿克托封在美国,海普华斯、劳斯特和威廉森在英国,麦格努森和保尔生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也获得同样的成果。
但是,此时电影还始终停留在无声艺术的阶段。人们已知道如何将动作和台词同步起来,利用压缩空气来扩大声音,使集聚在高蒙大剧院的6000观众都能够听见,可是,发出的声音却带有浓重的鼻音,而且同步方法仍不完善。演员必须将他们嘴唇的动作同留声机唱片"重现"的声音设法配合起来。到1914年,有声电影几乎已被放弃了。
留声机是从电话机产生的,而电话机本身则又是从电报机发展出来的。无线电报--和电影几乎同时发明--和以后无线电广播的发展,使有声电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通过"扩音器"的电气录音和"三级真空管"(李·德·福尔斯特发明)的音响放大办法而获得解决。制造无线电器材的大电气公司于是成了有声电影机专利权的占有者。这些专利权当时被两大集团,即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西方电气公司"集团和德国的"A.E.G.--托比斯公司--克兰影片公司"所垄断。
"西方电气公司"曾向一些同样受摩根银行控制的美国大电影公司提议用它的录音方法。但这些公司对这种危及好莱坞霸权的有声电影不愿接受。
"西方电气公司"在失望之下,转而向华纳兄弟接洽。后二人创立的小影片公司当时方收买了"维太格拉夫"这家古老的公司和一个由15家影院组成的小放映网。
这两位制片人对于在电影院里用扩音器来代替管弦乐队的方法很感兴趣。在他们初期摄制的有声片中,用"维他风"有声电影机发出的音响还只限于一些音乐和一些喧闹的声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