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着这部影片的细致的现实主义--和德莱叶其他作品中的神秘主义及抒情主义适成鲜明的对照--为德莱叶以后在巴黎用法国演员和技师摄制的杰作《圣女贞德的受难》开了先路。后一影片的题材与其说是取自约瑟夫·德泰尔所写的剧本,倒莫如说是从审讯圣女的原始纪录中找到的。这些审讯被压缩在一天中来表现,借使时间的统一和地点(牢狱和火刑场)的统一结合在一起,给这部悲剧以充分的紧张性。德莱叶在片中除了充分利用冷场和不动的形象以及一些象征性的道具以外,还特别用精选的对白作为影片的基础,这种对白由他教给演员,在拍戏时把它说出来。影片绝大部分表现法官的审问和圣女的回答。人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法官考匈(西尔万饰)无精打采的问话和圣女(法尔康纳蒂饰)的惨戚的供词上面。如果问题是"是"或者"不是"的时候,则用动作表示出来。但在表现一句话时,则字幕就成了必要。由于片中这些字幕的不断插入,结果破坏了鲁道尔夫·马戴用优美的构图拍摄下来的大特写所造成的节奏感。德莱叶把他的现实主义建立在不化妆的脸谱上,他借口当时新发明的全色胶片感光特快,拒绝使用化妆、伪装和假发。当剧本要求剪掉圣女的头发时,在摄影棚里就真的将女演员法尔康纳蒂的头发剪了下来,而站在一旁观看的人们,就按照银幕上所要求的情节那样,真的大为感动,落下了眼泪。德莱叶不仅要求真的头发,而且希望能够有真的对白,而不是字幕。他当时曾明确地宣称他不能用有声电影的方法来达到这点,很感遗憾。
苏联学派不仅使德莱叶学会了怎样突出地表现不化妆的面孔的紧张表情,而且使他学会了尽量使用摄影角度、构图和分镜头的技巧。在描写法庭、法官、火刑场和群众时,他把摄影机的移动只用于拍摄群众演员和布景上面,就象他过去拍《卡比利亚》时那样。但是,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他又完全利用大特写来表现面部或身体的各个部分。人在这时成为最重要的形象,同时由于语言对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于是"字幕的感人作用和形象的造型作用,遂同样重要"(这是当时莱昂·穆西纳克有保留地说过的话)。
和上一影片显然相反,此后德莱叶摄制的有声片《女吸血鬼》对摄影机的移动比语言更为重视。当时这位导演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只能以少数资金来拍摄这部有三种语言版,即英语、德语和法语版的影片,可是任何一个演员都不可能精通这三国语言,因此,他只好将对白限于几句简单的话,这样,就造成了他对技术的偏重。《女吸血鬼》是一部描写鬼怪、神秘而幼稚的故事片,和《诺斯费拉杜》一片很相近似。尽管这部影片有一个优美的段落,即"死者"通过他棺材上的一个孔穴看到的埋葬情景,但它并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而它在商业上的完全失败使德莱叶在以后十年中间只好回到丹麦,重度记者生涯,一直没有机会应用有声电影带给他的艺术的新表现方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