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冯·斯登堡是一个介于斯特劳亨的一丝不苟和刘别谦的那种买卖人似的技巧之间的人物,对欧美电影有很大的影响。冯·斯登堡在美国和欧洲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他最初原想成为一个作家,但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在一家制片厂的洗印车间里做一个小职工。他在英国住了一个时期以后,成了一个电影剧作家,并在英国演员乔治·K.阿瑟的经济支援下,第一次导演了一部名叫《求救的人们》的影片。这部类似试验性质的作品(这在美国可说是一个极少有的例子),乃是了解斯登堡的美学和他的道德观念的一部关键作品。
影片叙述一个妓女和她的情人寻求拯救他们灵魂的道路,使他们从"污泥中的儿女"变成"太阳下的儿女"。当剧中的男主人公鼓足勇气在象征邪恶的坏蛋脸上打了一个耳光以后,他们两人终于获得了他们所寻求的目的。斯登堡当时受"室内剧"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使他固执地使用一些象征性的道具和细节。作品的前半部拍摄得很成功,浮在海港港口的那艘挖泥船,给影片带来一种节奏感。虽然字幕说明过于夸张,可是由于摄影的造型美,演员演技的简练,以及蒙太奇的完美,却使观众对片中用海港污泥来比喻灵魂污浊的象征意义,并不觉得牵强附会。但在影片后半部,在贫民窟展开的剧情中,那种过分夸张的象征手法,却使人感到可笑。例如:影片重复地表现那位流氓用手抓着大腿,表示他心中的邪念;又如影片在揭露他的邪恶企图之前,表现他将头靠在挂着他那顶湿帽子的衣架上,旁边突出两个象恶魔头上犄角似的挂钩,这些镜头使人看了感到滑稽好笑。
《求救的人们》一片的明显优点,引起了查尔斯·卓别林的注意。这部影片的主角乔治亚·海尔以后被卓别林聘去在《淘金记》中演出,卓别林还请斯登堡在《海鸥》一片中指导爱德娜·潘维安丝的演出。后一部影片在叙事简洁上,可说是具有卓别林的那种朴素简明的风格。但斯登堡在这部影片里却过于强调"海的象征性,以致忽略了渔夫和鱼"(引约翰·格里尔逊语,他还说:"一个导演除非死亡,才会变成摄影师。"他这句话几乎和德吕克的说法完全相同)。卓别林对这部象本美丽画集的影片很不满意,拒绝发行,因此这部影片一直没有上映。
斯登堡在《下层社会》一片上获得巨大的成功。这部影片的剧本系由好莱坞的一位优秀作家本·海区特编写,它给银幕上带来了一种新的典型人物,即当时在美国猖獗一时的走私酒精的匪徒。斯登堡把匪徒看作是现代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他的无政府主义的英雄们,用开枪和"绑票"的手段来回答社会的不公。这些英雄们靠着他们的暴力,在向一个缺乏正义感的社会的挑战上,变成了出类拔萃的超人。在影片结尾时,乔治·本克洛夫特所饰的主人公单枪匹马和派遣大批军警前来逮捕他的社会恶斗,他被围困在他的房间里,顽强地抵抗,直到最后方才投降。
《下层社会》这部影片虽然起了很大的影响,但斯登堡最完美的作品还是《纽约的码头》一片,它描写两个社会小人物,即一个码头工人和一个妓女恋爱的悲惨结局。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浓厚的悲剧气氛,命运的严酷性,对下层社会的同情,以及摄影技术的精美和细微心理刻画的确切。但我们很难知道斯登堡是否已体会到这部完美的作品和他大量摄制的商业性作品(例如那部迁就强宁斯拙劣演技的影片《最后命令》)之间的差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